來源:長江日報——宋蘭蘭 吳小平 郭華 熊菲
翻開武漢教育檔案,武漢外國語學??偸呛鸵幌盗虚_江城先河的創舉、一連串值得驕傲的名字一起閃光。
官方的認可:“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語文教改示范?!?、“湖北省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武漢市教育改革創新單位”。民間的說法:“培養外語外事人才的搖籃”、“高考狀元學?!?、“綠色減負學?!?。學校的創舉:“落實國際合作教育”、“實現在線發展”、“首設創新班”、“開展雙語教學試驗”。學生的喜人成績不勝枚舉:“聯合國‘外空探索’征文亞洲第一名”、“俄語奧林匹克金牌”、“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決賽金牌”、 “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特等獎三連冠”、 “全國地理奧賽一等獎三連冠”、 “高考‘文理雙狀元’四連冠”、 “最牛高考班”、 “高三女生SAT考滿分奪美國高考狀元”、“武漢高中生走上央視談治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為武漢教育的一張名片,武漢外國語學校憑借50年驕人成績單,在市民中有極高的認可度,家長以自己的孩子考入外校為榮耀。改革開放初期,武漢市的外事接待工作中常有外語學校的學生活動,學校小學、初中、高中招生時,學生追慕之踴躍,可謂“全城趕考”。
追溯歷史,武漢外國語學校是在周恩來和陳毅等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建立的全國首批7所外國語學校之一。創辦初期,老一代武漢外校人艱苦創業,奠定了“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的辦學基礎,學校培養的外語專業性人才,受到社會廣泛的好評,被譽為“培養外語外事人才的搖籃”。
放眼當下,在外語學校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教育理念的50年里,學校的培養目標從“培養專業性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提升到“培養走向世界和未來的人才”。
半個世紀的耕耘,外語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用心血與汗水,搭建成學生成長的多樣化“立交橋”;武外的莘莘學子,以扎實過硬的基礎知識和全面多樣的綜合素質,展現出當代中國學生“素質教育不怕比,應試教育不怕考”的實力,成為具有“中國心”的國際化人才。
名校之名何在?讓我們走進武漢外校,解讀這所名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和優質多樣化人才培養路徑。
名校關鍵詞之 卓越
走出24個省市狀元 特色校園文化為學生“綠色減負”
外語學校以外語為特色立校,培養的外語外事人才眾多。目前在外交部工作的校友有近100人。擔任中央領導翻譯的有20多人,產生了3位中國駐外大使,20多位參贊。各地高校的外語教學人員中,從中央到省市政府外事辦人員中,武漢外校的校友比比皆是。
盤點武漢高考,武漢外校成績輝煌:恢復高考以來,武漢外校畢業生的優秀率雄踞全省最前列,學校走出了24位省市文理科狀元,其中摘得省文理科狀元的有15人,被譽為“狀元學?!?。2003-2006年,學校4年囊括了武漢市高考文理科“雙狀元”,2011年第5次包攬高考文理“雙狀元”。
2012年,武漢外校女生江月以高考文化成績670分的佳績,奪得當年湖北省藝術高考狀元,這也是我省近30年來藝術生的最高分,被稱為“最牛藝考生”。
2013年,武漢市高考理科狀元又花落外校。每年北大、清華、香港大學的錄取率達到近10%,是北大校長實名推薦、清華新百年領軍計劃推薦資格校。
翻閱武漢市近幾年中考榜,武漢外校初中部8年中有5年都出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
被譽為“狀元學?!钡奈錆h外校,耀眼的高考成績背后,不是一味“苦學”的題海戰。武漢外校相比其他名校,功課“擂”得并不緊,實行“綠色減負”,保證“陽光空間”,把教學質量建立在學生健康快樂的基礎上,讓學生學得輕松、學有效率。學校堅持假期不給學生補課,有的家長有擔心、有質疑。然而,持續走高的升學率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卓越 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
92屆的畢業生陳志祥回憶說,外校的魅力和意境全在一個“留”字上。只有真正倡導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學校才敢于“留”。因此,以人文綜合素質教育為特色的外校,一直都是大氣的、從容的,給每個外校學子都“留”下了自由學習和自由成長的空間。
就好比水墨畫里的那片留白,本來就具“無中生有”之效,收“以無勝有”之功。正因為有了它,方寸之間才有了天地之寬。能不能珍惜好這片留白,能不能在人文素養上真正有所積累,能不能在獨立思考上真正有所進益,能不能把留白中的感悟與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好地結合,這才是各人人生道路迥異的根源。
卓越 中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對課余時間,很多學校能擠就擠能占就占,到了高三年級,學生的課表上密密麻麻只剩下文化課。然而,武漢外校的學生卻是球照打、歌照唱、舞照跳,60多門豐富多樣的素質拓展課程,人氣爆棚的外語節、科技節、綜合素質實踐行,課本劇賽、外語配音模仿賽、辯論賽,“愛心社”、“同伴教育部”、“模擬聯合國”等20多學生社團熱火朝天……
“磨刀不誤砍柴功。 學生玩時玩得帶勁,學時學得帶勁,比打疲勞戰磨洋工不是強多了嗎?”武漢外校校長李鴻朗說。
多樣的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讓他們玩出了“名堂”。今年8月,第十屆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在波蘭南部城市克拉科夫舉行,武漢外校地理社團的同學們與來自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的144名頂尖高手過招,經過為期5天的筆試、場地測試、多媒體測試,成功捧回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獎。
2012年9月,武漢外校譚睿其、韓璐、崔婉怡、許諾舟、蘭宇、陳盈池、劉禹組成“武漢外校馬里奧聯盟”,集思廣益,經過頭腦風暴,確定了以武漢市的排水問題作為研究課題。經過為期四個月的閱讀文獻、走訪專家、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最終形成《武漢市部分地區排水系統近期改造思路及智能化排水系統的未來展望》研究報告并提交給哈佛大學“中國大智匯”組委會,憑借著翔實的數據、深入的調查、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該項課題從全國數百個參賽課題中脫穎而出,入圍全國決賽。在2013年4月3日至4日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大智匯研究賽上,外語學校的研究團隊,戰勝了來自全國各大名校的選手,榮獲比賽第一名。
2013年暑假,初中部1155名學生開展了“啄木鳥在飛揚”的活動,學生們對近百個名人博客和微博、知名電視欄目、報紙、期刊進行糾錯,共糾出錯誤3000多處,平均每個學生糾錯3處以上,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良好的社會反響。
2011年4月29日,國內年齡最小、配置最全、最有激情的小學生交響樂團——“外語學校小學稚子交響樂團”代表湖北省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我的家叫中國”音樂會。外小的小樂手們激情精彩的演奏轟動了音樂之都,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專門接見了外小師生,并熱情題詞祝賀演出成功。
“好的教育是一種長期的人文熏陶和精神浸潤”,各類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更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今后飛向更廣闊的人生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卓越 體現在精彩而多元的課程
作為全省唯一一所以外語為特色的學校,武漢外校明確提出堅持“外語特色、文理并重、國際合作、在線發展”的辦學策略和“多元選擇、個性發展”的價值目標,積極探索“促學生動起來,促課堂活起來,促個性亮起來”的教育理念。
在“外語特色、文理并重”的堅實基礎上,武漢外校提出更高的教育追求: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提供“適合的教育”,把學生培養成能適應時代潮流,具備國內和國際競爭實力,有高度責任感的高層次人才。
武漢外校確?;A課程,發揚外語特色,突出文化主體。
外語教學是立校之本,綜合素質培養是傳統優勢。在培養走向世界的國際化人才的過程中,外語學校從歷史、地理、外語等學科的滲透式教學開始,到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建立起多元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遵循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基礎性課程與特色性課程、文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實際,適當引進國外高中精華課程和高校課程。
國家課程用以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各門課程,打通文理科界限,文理并重,高三根據高考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
自創課程包括:第二外語課程、國際精華課程、創新素質課程、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團活動和實踐勞動)。
這樣的課程設計體現出綜合性、基礎性、選擇性,保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根源性和主體性,具備拓展國際視野的開放性,為學生走向世界提供多元課程資源。
在“國際化”這盤大棋上,武漢外校大手筆布子。
一是為走向世界的學生提供雙外語銜接。學校規定,日語、德語、法語等小語種學生必須把英語作為選修課,從高一開始,堅持三年。為學生走向世界增強了發展實力。
二是積極與國際優質教育合作,幫學生從高一開始,確立明確的發展方向。引進劍橋課程,舉辦“中澳班”、“中美班”,為學生直升國外大學提供方便。積極與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外交學院等高校合作,實施“1+3”項目,讓英語優勢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路徑。積極與德、法、日等國外大學合作,讓小語種學生有直接出國深造的優勢。目前,學校與法國INSA、法國巴政,德國亞琛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工業大學、立命館大學等均有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