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日報——宋蘭蘭 吳小平 郭華 熊菲
創新機制 為學校發展謀新局
中澳班、創新班引領潮流開先河
名校關鍵詞之創新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讓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心情沉重。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青年時期是新的發現、新的創造的關鍵時期?!痹谌〉抿溔顺煽兊臅r候,武漢外校沒有固步自封,校長李鴻朗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一系列在武漢教育界開先河的創新舉措,穩扎穩打地推進。
首個創新班 33個同學26人保送名牌高校
2005年7月,武漢外國語學校首屆中澳班正式開班上課。經過兩年半學習, 全班33名學生全部通過VCE(維多利亞教育證書)的考試。為此,黑利伯瑞學校校長Mr. Nicholas Dwyer特別致電武漢外國語學校李鴻朗校長,對武漢外國語學校首屆中澳班師生取得的優異成績表示祝賀。
該班班主任老師說,考出如此精彩“洋高考”成績的學生,三年前入校成績多數很普通,基本上是學?!叭奚彼?。憑著勤奮刻苦和對新考量標準的適應,他們三年后取得了不輸于當年重點線上學生的成績。
2011年,武漢外校開辦了“跨文化背景下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班,致力于為培養國家未來建設中的創新拔尖人才奠基。
武漢外校低調地完成首個“創新班”的招生,此后少有聲音。3年后,“創新班”亮出了自己華麗的首秀:全班35個學生,11人保送清華、4人保送北大,3人保送復旦,3人保送浙大,1人保送人大,3人保送北外,1人保送武大。剩下8個同學,5 人進入北大、清華錄取行列,其中3人數學是滿分。
“創新班”的學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做著與應試無關的事。他們開設了第二外語、太極、拉丁舞、國際禮儀等多門選修課。此外,他們還像大學生一樣,做著自己的課題研究。 保送清華的張曉寒同學曾利用一個假期的時間,寫了一篇《21世紀上半葉中國以工立國還是以農立國》,發在省級重點刊物《學習月刊》上。
“每節課開始時,老師都會讓同學講自己的課題研究成果。有時候,我們一講就是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老師從不打斷。有時一節課我們講的太多,老師的教學任務都完不成,呵呵!”全國地理奧賽一等獎第一名、保送北大的邵一帆說,老師布置的小課題研究開拓了他的思維,激勵了他們專業成長的動力。
在高中應試的大背景下,開展教育創新,學校、家長、教師、學生都經受著巨大的挑戰。然而,武漢外校以過人的膽識和氣魄,邁出了從封閉型教育走向開放型教育的步子,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令武漢外校驕傲的是,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提供適合的教育良好土壤里,學生的個性發展得到張揚,并且開花結果。
2011年,武漢外校出現全市首個以學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李嘉浩工作室”,這一年,他只是一個14歲的高中生。還在武漢外校上初三時,西安交大少年班全國招生考試中,他就創下位居1400多名考生綜合成績第一的佳績。西安交大向他伸出本碩連讀的“橄欖枝”,他最終選擇到武漢外校讀高中,原因很簡單:不想“跳”過高中的風景。
短短半年后,在第28屆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決賽(NOI)中,李嘉浩作為最小的選手摘取金牌,填補了湖北省近六年來金牌為零的空白。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預錄后,李嘉浩又作出驚人之舉,對北大說NO,選擇了麻省理工大學。
在學校的包容、引導之下,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尊重,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驅力得到最大激發,視野變得廣闊,在自我管理的同時,學會自我規劃,展現出自信、陽光、大氣的狀態。
三項拓展工程 激活教師隊伍的潛能
而這背后,是一支同樣多樣化的優秀師資隊伍。
“多樣化的優秀師資是保證教育多樣化的根本。年輕老師的知識與精力優勢往往被忽略,而年輕教師是教育的有生力量,有巨大的專業潛能?!蔽錆h外校校長李鴻朗打造的“拓展工程”,“三招”激活了師資隊伍的潛能。
在傳統“師徒結對”的青藍工程基礎上,學校對師資隊伍建設實施了三項拓展工程:“班主任多元計劃”、“校本課程推動工程”、“引博行動”。
“班主任多元計劃”即讓外語教師擔任班主任,從徐玲老師拜優秀班主任陳慧君為師開始,本學年又有呂劍、毛金鷹等外語教師擔任班主任。外語教師參與對學生的管理,讓外語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及家長的需求,為外語教育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校本課程推動工程”是指通過鼓勵教師申報校本課程,挖掘教師的專業潛能,讓智能優勢各異的學生形成豐富多樣的素養。學校的校本選修課從2009年的21門,到現在的35門;從過去多以文科為主的課程,到現在理科和體藝課程兼備。其中,體藝課程的開設與“博雅講壇”第十九講——耶魯大學Sally Levy女士主講的“美國大學的綜合藝術教育”相呼應,對學生的多樣發展有極大的導向作用?!澳M聯合國”課程的開設,為學生主動進行網絡學習,積極參與國際思辨,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起到了推進作用。年輕老師成為開發校本課程的主力。
“引博行動”指通過面談和各類測試,引進優秀博士生。目前已與學校簽約的有五人,其中博士后一人。近幾年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引進,改進了學校教師結構,為學校的未來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三大工程”讓武漢外校集聚了400人的高素質的精英師資隊伍。教職工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省政府津貼1人,市優秀專家5人,享受市政府津貼3人,湖北省名師3人,武漢市“十大名師”3人,湖北省特級教師27人,省骨干教師12人,學科帶頭人20人,優秀青年教師29人,博士4人。
外語學校小學部動真格的全員聘任制,“競爭不淘汰、首席全面帶,心中有目標、重新登舞臺”的嶄新機制,幫助老師尋找新起點,鋪開全新“規劃藍圖”,老師們從過去“獨立作戰、同臺競賽”到現在“隨機挑戰、團隊激蕩”。教師個人的成長與團隊研究的能力同頻共振,教師的專業自覺被喚醒,超越的動力被點燃。
外語學校初中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叫響“互動-高效-科學”的口號,教學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開展的“高效課堂”活動,一年公開課共計520節,在全國科聯體第三屆課堂教學精品課評選中,有12名教師獲一等獎、13名教師獲二等獎。
為激勵教師的進取精神,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在學校黨委組織下,教師們“跳出教育看教育”。六個團隊分別在蹲點行政的帶領下,自主選擇體驗“角色”、自主策劃體驗方案,分赴漢正街、江夏區公安分局、仙桃第一醫院、武漢城中村、黃陂某學校等地,深入“扁擔”、蟻族、警察、醫生、記者及偏遠地區教師等不同行業、不同人群,整整一天跟蹤“零距離”體驗他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況。教師們在體驗之中求人格,于比照之中樹品德,催生了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引發了對自身事業的深度思考,促進了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注,深深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尊嚴與神圣,體會到“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的使命與擔當。